“小康之約”系列網絡作品征集活動
導讀:
為推進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決打贏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兩場硬仗,凝聚網絡正能量,根據省委網信辦相關工作安排,結合臨沂實際,由臨沂市委網信辦主辦、瑯琊新聞網承辦的“小康之約”系列網絡作品征集活動正式啟動。
紅色基因代代傳承,沂蒙精神彌久日新
新時代 新沂蒙——沂蒙兒女用沂蒙精神創造美麗新時代
初心不忘為人民 沂蒙精神代代傳
攜夢而來,初心不改
我心中的沂蒙精神
傳承弘揚沂蒙精神書寫中國夢沂蒙篇章
沂蒙精神:靈魂的洗禮 永恒的動力
讓沂蒙精神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櫛風沐雨建小康,昂揚之姿譜華章
沂蒙人不單靠吃米,而為了更好的“米” ——小康之約,我心中的沂蒙精神
美麗鄉村我的家
美麗鄉村建設不是一小部分人的事,是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的事,是為人民群眾謀福祉的大事。
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面貌又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巍峨的山,靈秀的水,祖祖輩輩勤勞勇敢的鄉親,讓這個北方城有不一樣的生機。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
美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重要抓手,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堅實根基。
清澈甘甜的老井,枝繁葉茂的榆樹,飽經滄桑的老屋,童年的快樂時光,定格在腦海里,鐫刻在記憶里。
我的家鄉——臨沂,變了。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臨沂商城容納了30多萬從業者,全國各地的村民都跑到這里安居興業,努力實現自己的“小康夢”,岳永坤和父親的經歷就是很多在沂蒙山區走出來的農民致富的真實寫照。
堅持黨建引領,“美在農家”成為連接黨心民心的好幫手。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靠文旅產業實現脫貧目標成了山區人民共同的奮斗方向。
近年來,城鄉統籌發展讓臨沂市蘭山區同時收獲了民富區強的經濟增長、綠滿城鄉的生態圖景和文明和諧的民生畫卷。
如今的美麗鄉村綠水清波,鳥語花香,一派農家好風光,不僅是形象美,更是氣質美加心靈美,秀外慧中,蒸蒸日上,奔向小康。
美麗鄉村不僅在于地方,在于人文,而更在于你我心中。
我是劇中人,情滿沂蒙山!
新時代的臨沂正站在鄉村振興的主戰場,以跨越時空的沂蒙精神引領激情奮進的強大力量,在沃野平疇與田園詩話間,譜寫著一篇篇山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壯美史詩。
沂蒙人民無私奉獻的寬闊胸襟是沂蒙精神的偉大特質。
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宏觀上的洶涌澎湃,也有微觀上的涓涓細流,二者相輔相成,互為因果。
要實現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就必須做好農村社會保障增量文章,促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內涵的不斷豐富;就必須做好農村改革增量文章,破除農村體制機制限制,為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鋪平道路;就必須做好農業技術進步增量文章,加強國際技術交流和產業化合作。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魂”。
如今家鄉多美好,祖國處處是北京!
10年前,沂南縣的竹泉村還是以農耕為主的落后小山村;10年后,她邁著“竹泉模式”全域旅游的堅實步伐,一躍嬗變為“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被譽為“最美鄉村齊魯樣板”鄉村振興的典范。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城里有房,村里有家,車子有油,余額夠花,母親身體健康,孩子懂事聽話”,是今年網絡熱度很高的話語,更是道出了眾多人的心聲和對這種生活狀態的希望,城市里打拼、農村里休閑,留得下的城市,回得去的農村,大聲炫耀一聲“我是嘚瑟的農二代”。
讓農村更宜居,農民更富裕,鄉風更和諧,繪就美麗生態宜居新畫卷,需要加大人居環境整治,唱響文明新風,走黨建引領人居環境整治的新路子。
有人說沂蒙人很“土”,我聽了很生氣,我認為這是很沒有眼力架人的看法。沂蒙人“土”嗎?,那不是“土”,是一種性格——溫和。
沂蒙,這座浸潤著烈士鮮血的土地,也在祖國母親的帶領下,踏上了脫胎換骨的征程。
提到沂蒙老區,不了解臨沂的朋友都說是窮山僻壤,貧窮的帽子總是往上扣,現如今,沂蒙老區再也不是貧窮落后的革命根據地,是現代化、國際化的商貿物流、生態文明的美麗城市。
“兒女都不如你們上心啊,看病給報銷,屋也給修,還經常送米送面。你們對我真的好。”大娘拉著幫扶干部的手,哽咽地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這幾句話也讓幫扶干部紅了眼眶。
20世紀的沂蒙大地上,沂蒙人民用自力更生、苦干實干創造了戰天斗地、整山治水的奇跡。